胡琴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所用的乐器。古代,中原汉族人民把居住在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对他们所用的乐器、音乐以及服饰等,都冠以“胡”字。令人意外的是,高凉胡琴制作技艺在岭南小城高州有着千余年传承发展的历史,如今这项技艺还进入了茂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凉胡琴保留了北派胡琴音色的清晰与明亮。苏斯铭摄
9月7日,笔者来到高州市长坡镇旧城瓦屋村,实地探访高凉冯氏胡琴工作坊,这里是高凉胡琴制作技艺传承人冯周清工作的地方。
瓦屋村是一座千年古村,又名“冯家村”。村口处屹立着一块石碑,刻着“梁代南北朝冯家村”的字样。冯周清所传承的高凉胡琴制作技艺,与这里的历史密切相关。
琴筒要经过反复打磨。冯月摄
北燕时期随冯氏祖先南下
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胡琴为何在千余年前就与岭南结下不解之缘?
“冯家村的祖先从北燕(今沈阳北票)迁徙而来,高凉胡琴传统制作技艺随冯氏家族的祖先迁徙高凉而传入旧城冯家村。”广东省群众文化专业副研究馆员、副教授周泽明介绍,冯家村生活着冯冼家族的后人,经高州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实地调研,古粤西地区并无胡琴,冯家村所传承的胡琴技艺是北燕时期由其祖先迁徙带入。
南朝宋元嘉十三年(公元年),北燕被北魏所灭。史料记载,北燕末帝冯弘有一个儿子归顺北魏,成为北魏名门;另一支在儿子冯业的带领下,于辽南登船逃难,往南投奔当时与北魏为敌的刘宋王朝。冯氏在岭南一隅出任地方官员,第三代冯融出任梁朝的罗州刺史。其时,冯融主动接近岭南兵强马壮的俚族冼氏,让自己的儿子高凉太守冯宝与俚族首领冼氏结为秦晋之好。从此,岭南高凉一带形成了以冯宝和冼夫人为中心的冯冼*治集团,这个*治集团为当时岭南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好的高凉胡琴琴把必须圆润光滑。苏斯铭摄
至明末清初,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技艺,冯周清高曾祖父冯祖凤将高凉胡琴制作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子孙,传至冯周清时已到了第五代。“从高曾祖父传到我这代,过去了多年。”冯周清表示。
冯周清介绍,以前大凡节庆活动都少不了高凉胡琴。高凉胡琴是高州民间音乐“八音锣鼓”的主要乐器之一,在历史文献上也多有记载。《高州府志》卷六(祭祀篇)记载:“主凡八音皆以和敬也,歌音合律,琴瑟箫笛之弦。”在粤西,大凡民间音乐演奏的地方,都有高凉胡琴的踪影。
“十几岁就会做琴,曾在学校汇演上演奏胡琴,他会好几种乐器。”冯周清夫人邱秀娟回忆,读书的时候,冯周清就和同学在学校演奏,到现在还会和一群音乐爱好者在家里一起研究制琴、拉琴。“客厅里面堆满乐器,几十人一起演奏,搞得阵仗很大。”
冯周清自幼便在祖父、父亲和伯父的身旁学习如何制作胡琴,受到家族氛围的熏陶与耳濡目染,冯周清逐渐开始对胡琴产生了兴趣,从学拉二胡开始,冯周清慢慢熟悉胡琴的各项性能,掌握制作胡琴的各个步骤。从冯周清学会自己制琴开始,至今已有40余年。“制琴是我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是家族传承下来的重要瑰宝。”冯周清说。
在高州市文广旅体局、市文化馆等部门的努力下,高凉胡琴制作技艺的发掘与保护有了新进展。近年来,高凉胡琴的知名度逐渐上升。年,高州市“高凉胡琴制作技艺”被茂名市人民*府列入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音色兼具北派粗犷南派细腻
“高凉胡琴包括二胡、中胡、高胡三种。主要用料为紫檀木、红檀和蛇皮,胡琴全是手工制作,共有十多种繁杂的工序。”冯周清介绍,高凉胡琴保留了北派的制琴工艺和风格,经过不断传承与改革,冯氏家族将北派与南派相融合,综合各派制琴方法特色,使琴的音色既有北派粗犷,又有南派的细腻。
冯周清有做琴的天赋,年少时,他就凭借自己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通过自己观看、听辨与琢磨,掌握了制琴的技艺、演奏的技巧。“除了选料和一些辨别材料的技巧和经验要请教父辈,父辈基本不用手把手教我。我自己在旁边看,看多了我就知道怎么做琴了。”冯周清说。
选料、锯木、刨形(开模)、画线、钻孔、粘皮(鼓皮)、拼装、雕刻、上弦、涂漆、抛光、调音……“制琴一般有十几道工序,具体依照不同的订制要求而定。“从选料、雕刻到组装,每道制作工序都要细致用心,要宁缺毋滥,力求每件都是精品。”冯周清对制作过程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
从选料开始,冯周清常常需要穿越深山老林,采紫檀、锯红木;深入农家收购蟒蛇皮,小心挑选材料。
高凉胡琴保留了北派胡琴音色的清晰与明亮,琴杆和琴筒外观雕刻工艺精美古朴、大方得体。“以高凉胡琴的琴杆为例,必须选用高密度的老木才能使琴杆坚硬不易断。高密度的木质也能使琴筒的传声效果更好,琴音色更通透。”冯周清说。
选好用料,并将木材风干处理后,接下来便要考验制琴人精湛的雕工。冯周清精湛的雕工除了来自制琴时的常年积累,还得益于家族木工手艺的传承。“我的父亲和几个伯父都会木工活,我也学到了他们的本事,偶尔也会雕刻茶几等物件,这为我制琴的雕刻功夫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冯周清说。
除了雕刻手艺,打造好的音色也是一门复杂的技术。胡琴琴筒的形制与深浅度都会影响胡琴的声音。调整琴筒的厚度和鼓皮的位置,需要敏锐的听觉与深厚的经验。
高凉胡琴的琴筒大多数采用红檀木、紫檀木、红木、乌木等木料及其他木材板料拼胶加工而成。琴筒前端由蛇皮制成的鼓皮包裹,尾端是音窗,中间是镂空的共鸣箱。
琴筒雏形。苏斯铭摄
蛇皮首先需要浸水1天,刨薄去筋。在将蛇皮蒙在琴筒前端并涂胶的过程中,需要不间歇地转动胡琴琴筒,直至蛇皮与琴筒粘牢为止;然后套入安装座,待胶水干透即可。
琴筒一般为六边形压块或圆筒形压块黏合而成,尾端的音窗由内部窗框黏合组装而成,整体形成二胡发音共鸣体。将琴筒、琴杆、琴皮、琴码、琴弓、千斤(弦绳)以及琴弦组装后一把高凉胡琴便制作好了。
蛇纹图样是高凉胡琴的重要标识。冯月摄
从读书到工作再到现在退休在家,冯周清一直都没有放下过胡琴制作。“读完书后参加工作,无论是在公社工作还是在机械厂工作,许多人都对我会制琴感到好奇,因为这附近会做琴的人并不多。”当时了解高凉胡琴文化的人比较少,但冯周清还是一直抱着“既然做了,就要做出一把好琴”的工匠精神,立志要将高凉胡琴制作传承发展下去。
经过冯周清长时间的潜心专研,高凉胡琴制作工艺较之前人有一定创新发展。譬如琴杆头顶的龙头采用镂空技艺,龙珠会随着琴音而滚动,这是冯周清家传的木工技艺,为全国独有。在调试胡琴音色过程中,冯周清打破了前辈的调试方法,利用双线和声、微调发声等方法来调准胡琴乐音,既省时又省力,比起借助调音器或定音乐器调胡琴效果更佳。
雕刻胡琴龙头。冯月摄
打造有特色的“胡琴文化艺术之乡”
年,冯周清自筹资金建起了高州市高凉冯氏胡琴工作坊。作为传承基地,该工作坊邀请全国各地的琴友来交流,将高凉胡琴不断推广出去。
组装调试。周泽明摄
随着本地和外地的胡琴爱好者和文艺团体的需要,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订货,大大地支持并推动了传统文艺的发展。冯周清说,今后还要建立高凉胡琴工艺制作研发基地,传承和发展胡琴传统制作技艺。
作为高凉胡琴申请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周泽明认为,高凉胡琴制作技艺除了具有音乐价值、艺术价值、音乐工艺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凉胡琴在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往往不可或缺,具有深厚的民俗内涵,对促进民间交流以及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周泽明坦言,高凉胡琴制作技艺在经历一千多年历史变迁后,面临着文化传承的难题。“年轻人不容易接受这项古老工艺,再加上其活动范畴小,对象范围较窄,从业者也年事已高,这项技艺的传承亟待重视起来。”
近年来,随着非遗传承日渐受到重视,高凉胡琴制作技艺的传承也得到相关单位的重点保护与支持。作为高凉胡琴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高州市长坡镇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先后收集了该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冯周清的有关资料,保存成套翔实的资料以及物品佐证材料。此外,不定期聘请专门研究民族乐器的胡琴演奏家和专家对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用“*府筹一些,民间或个人筹一些”的办法筹集资金保持运转。
有关部门还安排人员专职从事该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经过不断努力,目前建起了胡琴制作工作坊,胡琴展示厅、胡琴演奏厅,开展传承、展示胡琴技艺活动场所也具一定规模。
据了解,高州市长坡镇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加强高凉胡琴制作技艺的普查、保护、制作、培训、展演等工作,组织艺人到各地进行艺术交流,加强对高凉胡琴制作技艺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努力将高州打造成有特色的“胡琴文化艺术之乡”。
速览
高凉胡琴制作技艺保护计划
随着“高凉胡琴制作技艺”年被列入茂名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高州市文化馆针对高凉胡琴制作技艺制订了五年(年—年)保护计划,继续对其发掘、整理和保护。
年
1.举办“高凉胡琴制作技艺”展示和培训班。
2.请代表性传承人冯周清现场试奏胡琴,并讲解胡琴传统制作原理。
3.由代表性传承人组织民间音乐私伙局展演和宣传。
年
1.开展“高凉胡琴制作技艺”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加大力度保护项目。
2.加强青少年对“高凉胡琴制作技艺”的认识,努力做好青少年一代的传承人培训。
年
1.开展研讨。针对年轻的传承人及胡琴爱好者举办不定期的演示和培训活动。
2.邀请国内音乐专家、乐器制作艺人前来“高凉胡琴制作技艺工作坊”进行技艺交流和研讨,提升胡琴传统制作项目的水平和知名度。
年
1.根据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建立“高凉胡琴制作技艺”保护基金,由市、镇、村三级推动基金项目工作顺利进行。
2.邀请民间乐团或私伙局成员前来研讨高凉胡琴演奏和音色鉴别,开展曲目演奏鉴赏音乐会,进行胡琴乐器交流演出。
苏斯铭周泽明冯月
刘栋铭
苏斯铭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