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12日,举世瞩目的辽沈战役拉开战幕。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千里南下,连续攻击,经过20多天作战坚决分割截断了北宁铁路沿线的国民**据点,歼敌2万余人,并孤立了锦州守敌,达成了初步作战目标。对于下一步作战,林彪决心以2个纵队附2个独立师兵力坚守塔山阵地,阻击葫芦岛、锦西敌*东进兵团海运支援锦州;同时以4个纵队兵力阻击由沈阳出援的敌*西进兵团,配合东野主力攻打锦州;另以1个纵队(第1纵队,欠1个师)担任总预备队,驻防锦州以南的高桥,随时准备策应南北两个方向作战。
眼看解放*对锦州的包围越来越紧,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惊慌失措,一面电告葫芦岛求援,一面致电沈阳请求突围。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此时的战略就是一个字“守”,不论是沈阳还是锦州、长春,他都要求各部队坚决守下去,死拖活靠,期待中间会有什么转机。凡是主动出击或突围的策略,他都一概反对。蒋介石都亲临葫芦岛督战了,范汉杰想从他这儿得到从锦州撤退的允许,哪里有可能,卫立煌绝不背这个责任!他很干脆地拒绝了范汉杰,命令其死守下去,等待东西兵团救援。范汉杰只有硬着头皮组织防御,听天由命了。
林彪等率指挥部亲至锦州前线指挥,这令毛泽东非常欣慰:林彪终于要下狠心拿下锦州了!鉴于东野炮兵司令员朱瑞于不久前亲自踏勘前沿时牺牲,毛泽东特别致电林、罗、刘,希望他们注意安全,不要离锦州城太近。然而林彪总结提倡的战术原则之一就是“四快一慢”,即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总攻开始时间要慢。这个战术的重要核心是一个“慢”字,也是林彪指挥艺术的精髓所在:要在查清敌情、地形,选好突破口,布置好兵力、火力,做好准备后再发起进攻,不打无准备之仗。
因此,10月7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就乘马来到距锦州城东北方向仅10公里的重要制高点帽儿山。他们登上了海拔多米高的山顶,仔细察看了地形。无论是防御的坚固程度,还是守*兵力的数量,锦州都远远超过了去年夏季攻势时的四平。当时四平攻坚失利给林彪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他不得不慎之又慎。从帽儿山回来后,林彪根据作战处汇报的攻击义县经验,下令各师动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大挖交通沟,向锦州前沿延伸,直至冲锋出发阵地前,以利部队于攻击开始后迅速接近敌阵地,最大程度减少伤亡。后来的锦州攻城战证明,林彪的这一决策发挥了重大作用。
10月8日,林彪又通知攻锦各纵队指挥员前往帽儿山看地形。在东北野战*中,第1、2、3、4、6纵队是绝对主力,有“东野五只虎”之称,关键时刻就要发挥尖刀作用。现在1纵主力担任总预备队,4纵在塔山,6纵主力负责阻击沈阳援敌,担任攻锦州的主力就是2、3纵队。在帽儿山看完地形后,林彪单独召见了第3纵队司令员韩先楚,确定由他指挥2、3纵并加强炮纵担任主攻,突破口选在锦州城北的亮马山、配水池、大疙瘩方向。随后林彪和罗荣桓又去了第2纵队驻地,指示2纵与3纵要搞好配合。
在四平攻坚战中表现出色的“攻坚老虎”第6纵队第17师,被林彪专门调来参加攻击锦州,归韩先楚统一指挥。四野历史上著名的“三调17师”,这是第二次。确定完主攻方向后,林彪又确定了城南为助攻方向,由第7纵队司令员邓华统一指挥7、9纵,由南向北实施攻击。当日晚,林彪与罗荣桓、刘亚楼拟定了作战计划,决心从锦州城北主攻,南北对进,实施多路有重点的进攻,坚决打下锦州!
这时候出了一件事。第8纵队一部在打下锦州城东南的制高点小紫荆山后,因麻痹大意,被国民**一个反扑又丢掉了阵地。8纵首长想先把阵地夺回来,就没向野司前指报告。结果南京的国民*电台反而大做文章,广播了所谓“锦州国*反击克紫荆山”的消息。林彪知道后大发脾气,命令要严厉处理有关人员。为搞清情况,罗荣桓带着刘亚楼赶到8纵司令部进行处理。罗荣桓狠狠批评了8纵司令员段苏权和*委邱会作,要他们作出深刻检查。邱会作二话没说,亲自赶到小紫荆山阵地,指挥部队发起猛攻,一个小时就夺回了阵地。鉴于实际损失已经挽回,罗荣桓决定不对8纵领导进行组织上的处理。林彪却余怒未息,专门向塔山和黑山两个阻击方向的各部队发出通报,表扬了在锦州外围战中表现出色的9纵,批评了落于人后的8纵。
从10月8日起,东野攻锦部队全面打响了外围战斗。经过两天攻击,先后拿下了锦州城周围的罕王殿山、双山子、百官屯、北大营、合成燃料厂、十二亩地、黑山团管区等要点,已直逼锦州城下。毛泽东对攻击锦州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