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睿曦文化。今天是“中国国宝级文物”的第十二期,也是最后一期了。原因有二,首先,有读者朋友反应,写得有点多了,其实小编明白,就是让大家有疲劳感了;其次,中国的文物数不胜数,属于国宝级别的也是相当繁多,小编不可能逐一描述。所以从明天开始,“中国国宝级文物”的文章就告一段落了,小编会继续为读者朋友呈现其他有意义的文章。作为辽宁人,今天就说一个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件玻璃制品,国宝级文物----鸭形玻璃注。
现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西官营镇馒头沟村将*山的东麓,是冯氏陵园“长谷陵”所在地,冯素弗夫妻的合葬墓便位于这里(冯素弗,十六国时期北燕名相,辽西公,北燕文成帝的弟弟,北燕昭成帝的哥哥)。年辽宁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开始对其进行发掘,随着发掘过程的不断深入,诸多文物相继出土,其中包括一件长相奇特的玻璃器皿(见上图)。该器皿呈淡绿色,半透明,由“吹制法”制成,因其长颈鼓腹,体型似鸭,开口处似鸭嘴状,极像文房所用水注,故得名“鸭形玻璃注”。
“鸭形玻璃注”的质地相当纯正,但这种材质,包括整件器皿的工艺,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自主生产的,经仔细检验及考证,这一切都于当时古罗马玻璃器的特征相附,后来由西域经过草原之国“柔然”才传入北燕。它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的玻璃器中十分罕见,它的出现是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前文说到,“鸭形玻璃注”因极像文房用品“水注”而得名。但是,因为此器重心靠前,空置时低头翘尾,装满水又自然前倾,只有水装到一半时它才能放稳,所以它不只是一只普通的水注。那它应该是什么呢?有专家认为,这件器皿应该是古代人所用的欹(读qi,一声,倾斜的意思)器,是一种提醒自己不要自满的盛水容器。因为欹器的特点就是“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用以阐释“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所以细观此器,这个说法也许真的成立。
“鸭形玻璃注”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属于国宝级文物,早在年就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它的珍稀程度绝非一般,六个字就可概括,目前为止,全球仅此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