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人公只是金风天翼达坂城实验风电场的一名平凡又普通的工程师,但他在风电维护一线岗位上兢兢业业16载,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挑战、超越着自我!目前他共申请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获得授权23项,很多成果已经投入了应用。这几个简简单单数字的背后是这位工程师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付出。
年2月-3月疫情期间,他在风电场(春节)值班,除了维护机组,还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培训。他充分利用在电场的时间学习和研究大型机组的发展趋势,仅一个多月就申报了6项发明专利,疫情导致的封闭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难得潜心钻研的机会,他就是这样一个自律且上进的工程师。在年7月新疆疫情期间,由于调休被“困”在家,这次是他工作以来和两个孩子共处时间最长的一次,打破了以前连续相处八天的记录。他每天不仅要干家务、辅导孩子功课,还要工作学习。那么他是如何高效工作的呢?他的回答是:“偷”时间和挤时间。他在线上积极、认真学习TRIZ创新理论课程,线下自己想办法找资料刻苦学习,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TRIZ二级课题项目,并运用所学的创新理论申请了两项专利。这期间他还完成了“关于下风向风机前沿技术研究”和“高功率密度变流器挂机试验”中遇到的问题处理。
这就是平凡但不平庸的张新旺。
我们透过一张张老照片来看一看金风天翼张新旺的成长故事。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在金风工作已经十余载。在这些年中,我一直从事现场工作,参与了许多项目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工作。说句心里话,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现场工作的,因为可以每天接触风机,可以更深入了解到设备,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针对这些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就可以想出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法,并把这些处理方法进行试验。如果试验成功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非常喜欢创新。
翁牛特项目回忆
年12月我怀揣着风电梦想加入金风科技,年在翁牛特项目,我作为一个刚入职不久的新员工,带着仅有的项目司机(后来也成为了一名金风人),有一段时间每天驾驶着摩托车,往返于两个山头之间,维护了2个项目共台KW的风机。翁牛特项目所用机组也是刚刚开发不久的新机组,故障率远高于现在的机组,更别说稳定的直驱机组。看着这一百多台风机在我们的努力工作下,能够正常运转,我觉得非常自豪,这也成就了我从一名新员工快速成长和蜕变。
我和翁牛特的台风机
刚来金风科技的时候,由于工作原因,我主要负责吊装。虽然比起吊装,我其实更喜欢机械研究,但当时金风给了我土壤,让我快速成长,也有周围同事调侃我为“金风第一吊”。我实在当之有愧,但也确实有几件事,是让我觉得比较有成就感。官厅项目回忆
年夏天,我来公司不到两年,有幸参与了公司标志性项目——官厅项目。依然记得吊装第一台的时候,我负责风机上面的工作。从*府部门和中央电视台来了很多人,当所有现场人员准备就位,突然刮起大风,那天没能完成吊装。当时的吊装工艺没有现在这么成熟,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吊装过1.5MW风机,安装单位的员工更是一些“小白”,什么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但也正因为此,我得到了快速成长。
官厅吊装照片
仅经过了7台1.5MW风机的吊装学习,我很快就被调到了中海油项目作为吊装负责人,随后又调到了通榆项目和贺兰山项目。虽然那时候我经验不多,但每次首台吊装,通过技术交流会我与现场三方都能沟通到位,达到默契配合。而且我在吊装前精心布置现场,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所以每个项目首吊都很顺利,得到了业主的一致认可并给我们金风人一定的奖励,那一刻我觉得什么都是值得的。乌兰伊力更项目回忆
在叶轮吊装的过程中,叶轮和发电机这两者法兰之间经常存在上张口的问题,这给叶轮吊装带来了很多困难,甚至有的现场由此引发了叶片受损的事故,我发现这是叶轮重心偏离吊点垂线造成的。在年夏天北票项目开始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开发出了叶轮叶片-90°和+90°混合吊装的方案,并在年2月乌兰伊力更项目试验成功,随后立即推广使用。那年还有其他项目正在吊装,同年很多项目在吊装,同时有很多人在研究叶轮吊装问题,但我率先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古巴项目回忆
年12月,古巴项目需要安装KW风机叶片的叶尖,如果叶片厂家安装,需要2-3人才能完成,为了节约成本,公司派我一人去古巴项目安装叶尖。以往这项工作都是叶片厂家派人员到现场安装,公司那时没有人安装过叶尖、也没有人会安装叶尖,而且这方面的资料少之甚少,我搜集并自学了一些KW风机的叶尖安装资料,及打电话咨询叶片厂家关于KW风机叶尖安装的技术要求,后来我信心满满地接了这个任务。原计划在古巴项目最多停留一周,但是我刚到项目第3天,项目经理由于签证到期必须回国,就这样把我一个人留在了古巴项目。古巴是讲西班牙语的国家,语言不通是工作沟通中最大的障碍。这个项目的主吊车是古巴唯一具有吊装风机能力的T级吊车,有一段时间这辆吊车被调往其他地方抢险;由于语音不通,安装单位的人又不懂英语,在沟通复工时间方面非常困难,始终不能确定吊车到现场的时间,所以我每天骑自行车去现场了解情况,顺便检查我们的设备,做一些吊装前力所能及的事,我记得做的最多的是设备防腐处理,把生锈的部位补漆或者涂油。下面这两张张照片是我当时巡检机组时拍的:
骑自行车巡检的工程师
沟通困难的时候只能电话求助项目经理推荐的一个远程翻译,比如:我说吊带不能暴晒在阳光下,翻译也不知道吊带怎么翻译,他不懂技术术语,那时我只好使用古老的手语或者拿笔在纸上画图进行沟通。
我在寂寞的古巴现场
公司当时还没有国际项目的经验,由于这个项目的风机配置与国内不一样,电缆夹板与电缆不匹配,不能正常使用,在异国他乡我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研究其他厂家的风机,针对这个项目我做了一些夹板改进,避免公司延误施工进度和节省发货成本。在后来的安装过程中,由于安装单位没有经验,发生很多之前并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但在那种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当需要把我吊到空中处理问题时,我会毫不犹豫的去做。说实话,我对那台五十年代生产的高龄吊车的可靠性非常担忧,但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措施非常有信心,最后攻克了每个难题。
那段时间正值国内过年,所以等国际项目人员来换班时已是3个月之后了。我的签证续签次数已到、不能再续,钱也花完了,最终圆满完成了这次出国任务。这也是我难忘的一次经历。这次经历不但完成了金风第一个国际项目的顺利吊装,还让我感受到了在异国的孤独和无助,语言不通和陌生环境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以及国际项目的困难,为国际项目的兄弟点赞。下图是我在现场认识的一位热情的施工单位朋友:
热情的异国施工方
后来为了家庭我来到了金风天翼,新疆金风副总经理朱新湘特别支持天翼在维护好风机的同时再做一些研发创新工作,这些年在朱总的带领和指导下,近年来我们不断提高自己,做了一些常人不敢想、不敢干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天翼电场的这些年,这些年在电场工作,从来没有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常规的设备维护,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做自己想要做的技术创新工作,这样才对得起我自己的人生、没有荒废时光,平淡而不平庸。感谢金风科技给我提供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土壤。虽然我一直是一名最普通的风电一线工程师,但是我不会停歇,我更加努力深入地钻研技术。以上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年1月6日21点电场中控室突然接到电网公司调令因KV盐湖主变抢修要求全场停电,随时待命。他判断此种情况下须立刻试启动后备电源柴油发电机组,以防短时间内电场不能恢复上电的备用电源供给;然而几次试启动均以失败告终,在那个北风呼啸、寒气逼人的夜晚,他独自在柴电机房判断故障,不断摸索,直到凌晨2点,终于解决了油路故障,可以一键启动柴油发电机之后,他才放心休息。他的主动奉献,让电场同事次日早晨吃上了热喷喷的饭菜,生活设施和变电设备正常启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他在工作中积极主动、不怕苦累、爱岗敬业,在维护设备时无论天气严寒酷暑、艰难困苦都抢先他人,加班加点登机处理问题。夏季高温天气戈壁滩温度高达40°C,他常在中午废寝忘食、汗流浃背的处理故障。他还利用现有条件,就地取材,亲手做了各类维护工具和技术改进—风向标安装定位工装及其紧固工具,可以减小机组对风误差;叶片对零工具,可以有降低叶片零度位置误差;2.5MW发电机定子进气孔过滤器和风道改进,可以提高发电机散热效率,以及2.5MW机组机舱内平台防过热措施等,这些不但可以提高机组的维护水平还可以提高机组的稳定性。其中1.5MW机组盘车工装专利经过他精心设计和外协加工,已在维护中试用,取得显著成效。在技术创新方面,他就像一台机器不停运转,积极影响和帮助电场其他同事也撸起袖子专心创新工作,营造了金风天翼浓厚的团队创新氛围。所以其实无论你在什么岗位,只要你想,并且为之努力,就可以做出不一样的成就。我们还可以来听听大家都怎么评价他小编也是一名普通的员工,也经常在思考,金风文化的魅力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创新,有人说是以人为本,还有人说是敢为天下先。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不一样的答案,我个人认为,金风文化的魅力是“包容和成就”。公司能听取不同的声音,接纳不同的观点,如果你想做成事,那就给你肥沃的土壤,让你成长,创造价值,成就人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正是因为公司有这样的文化,才会有很多认真负责、敢于承担、乐于奉献、热爱钻研、勇于创新的金风人。金风的今天,从无数平凡人的奋斗中得来;金风的明天,还需要更多本分、上进、坚韧的金风人在奋斗中开创。今天我们认识了平凡但不平庸的张新旺。祝愿大家都能够在金风这个平台上拥有多姿多彩的人生。
文/新疆总部公司刘红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