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草原丝绸之路从我国中原地区越过长城边界到达塞外地区,然后经过亚洲中部高原(蒙古高原),进入中西亚北部地区,穿过南俄草原地带,之后到达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地区,向东则经过辽宁进入朝鲜和日本。草原丝绸之路是亚洲中部高原地带(蒙古草原)沟通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商贸大通道,也是传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草原丝绸之路从开始产生到现在一直存在着,中间基本没有中断过,草原丝绸之路是连接欧洲与亚洲间古老文明交流的最主要通道之一。
在诸多丝绸之路中,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最早,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形成贸易通道。中原地区的商品经过辽西走廊,源源不断的运往东亚其他国度,辽西古廊道沟通东北与中原,成为极其重要的民族、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廊道,因此辽宁一直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辽宁作为中国唯一的四种文明交汇地,海洋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辽宁地区就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与西方国家建立了联系。位于辽东半岛北部的小孤山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出土有人类化石、大批动物化石和人工制品,其风格上继承了北京人的石器传统。小孤山遗址出土的骨渔叉,叉身为棱柱体,中央有一小切口,叉柄尾部是削得很薄的楔状叶片,马格德林文化中期渔叉相似。渔叉在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尤其是后一阶段的马格德林文化(距今1.7万年至1.15万年)十分流行,以鹿角或兽骨为原料,采用切、锯、削、磨等技术制成。马格德林文化中期渔叉流行单排倒钩型,晚期流行双排倒钩型。小孤山渔叉技术风格与其相似,但年代则比欧洲同类制品早得多。
另外小孤山出土的骨尖状器,用动物肢骨制成,器身呈扁锥体,骨尖状器在中国旧石器文化中尚无材料可以对比,在欧洲却是旧石器晚期奥瑞纳文化(距今3.4万年至2.7万14年)相一致。小孤山出土尚共出土骨针3枚,用动物肢骨作料,刮、磨兼用,用尖状石器钻出针孔,用磨制的方法磨出锐尖,尾部两面细磨,尾部呈扁平状,这种工艺与今天所用缝衣针功能一样。骨针的出现,表明人类已可以缝制兽皮衣服增强防御寒冷的能力,从而有可能向较寒冷的地区扩展,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小孤山人类文化进步的又一重要标志。
在欧洲,骨针最早见于奥瑞纳文化晚期,但一般比较粗大而且针孔壁参差不齐。至梭鲁特文化和马格德林文化,骨针流行,制作技术大有改进。小孤山骨针制作技术和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骨针更为接近,但年代要比它们早。
进入新石器时代,辽宁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与西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年辽宁喀左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出土两件小型孕妇塑像,为裸体立像,头及右臂均残缺,腹部凸起,臀部肥大,左臂曲,左手贴于上腹,有表现阴部的记号。标本TDg(2):7,出土于石圈形台址东侧黄土层中,通体打磨甚是光滑,似涂有红衣,体肥硕,腹部尤圆鼓,下肢稍弯曲,下端残缺。中国新石器时代裸体女性塑像是从西方传入,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史前时代的女性塑像,通常被考古学家和艺术家称作“维纳斯”,或称“丰育女神”,其形象多为大乳鼓腹的孕妇。最早出现于属旧石器时代后期前段的奥瑞纳文化,其出土地分布于欧洲、西亚、中亚和东亚地区。而辽宁地区出土新石器时期的小型孕妇塑像,证明了新石器时期辽宁地区就与西方之间有了密切联系。
年—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大甸子发掘了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和墓葬,该遗址和墓葬出土了几种半宝石珠子,其中有一种“算盘子”形制的红色玛瑙珠,是从两河流域传入辽宁西部,可见辽宁地区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与西方之间的联系。
根据考古发现,“算盘子”红色玛瑙珠最早出现在西亚两河流域的乌尔王墓和中亚印度河谷的哈拉帕文化遗址(公元前年),之后经过中亚地区(公元前年)传播到中国内蒙古、辽宁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地区(公元前年),并于公元前年影响到我国河南安阳殷墟地区。而以西亚两河流域为中心,“算盘子”红色玛瑙珠之后又往西传播到希腊(公元前年)、土耳其(公元前年)、罗马地区(公元前年)。
今天我们尚不清楚夏家店人最初制作这种红色玛瑙珠的情形,而这种珠子早在夏家店之前,已经在西亚和印度河谷流行了数个世纪,但夏家店下层文化最先出土了中原文明范畴的红色玛瑙珠是史实。当时的夏家店人已经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他们的青铜礼器造型浑厚凝重,而陶器图案则显示出极高的审美和装饰水平。部分彩陶器用红、白两彩在烘制后的陶器上绘有饕餮纹、云雷纹、蟠螭纹、龟蛇纹等图案。石器以磨制为主,玉器多出于墓葬,还发现不少铜质的工具、装饰品和少量武器,其与高台山文化、魏营子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朱开沟文化、大坨头文化等存在相互间的影响和交流。
西汉晚期匈奴逐步退出了蒙古高原地区,之后鲜卑族逐步统一该地,推动了草原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辽东是鲜卑人崛起的地方,也是历来鲜卑势力最为强盛的地区。到了三国时期,辽东已经形成了以三大家族为中心的三部。鲜卑族的南迁以草原丝绸之路为依托,鲜卑族南迁也是其汉化的过程,而其汉化的历史进程,也是与草原丝绸之路密切联系的过程。
在朝阳北票市西官营子发现的北燕宰辅冯素弗墓葬,随葬的器物非常丰富,而且大多制作精美,其中仅玻璃器就有5件,包括鸭形玻璃注、玻璃杯、玻璃钵、玻璃碗等,色彩艳丽、晶莹透明。玻璃在我国文献中称为琉璃、颇黎等,多是舶来品。据我国西晋鱼豢的《魏略》记载:“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流离”(大秦国就是罗马帝国)。考古发现证实,两汉时期,地中海沿岸的罗马玻璃器就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运到中国,而西方玻璃器大量东运,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鸭形玻璃十分精美,冯素弗墓出土了5件,除了可见冯素弗的地位尊贵,亦可从侧面反映了北燕与西方贸易的繁荣。另外考古发现证实,中国人发明的马镫除了东传朝鲜半岛、日本外,还沿着草原丝绸之路传遍整个欧亚草原,对全世界影响深远。
位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东端起点的辽宁,不仅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也是东北亚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在佛教从北路东传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万佛堂石窟群位于义县城西北近十公里之万佛堂村,背倚福山,依山开凿,南临大凌河,共计有大小窟龛16洞,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年当与云冈石窟第三期(北魏太和十八年至正光五年,-年)属同一时代,是东北地区始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义县万佛堂石窟发现一方北魏时期的石窟题记,结尾处刻有“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昌黎韩贞”的字样,可见这块题记是北魏时出使契丹的使团所留下的。而在义县发现出使契丹使团所留下的题记,说明这个地方是北魏出使契丹道的沿线地区。由此可以看出,使团从柳城出发后,向东过今义县再北折出营州地区,北上达至契丹牙帐。而这条交通路线的外延部分又是北魏时东北腹地勿吉人的朝贡路线。
另外如海棠山摩崖造像,海棠山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为医巫闾山之支脉,是蒙古高原到辽河平原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藏传佛教传入海棠山后,依天然岩石之形状,在岩石上雕刻佛教造像与题记。从雕刻数量看,无量寿佛雕刻最多,有35尊,反映了世俗生活中人们长寿的愿望。从雕刻尺寸看,最高的是佛祖殿的释迦牟尼佛,有4.60米,最低的是犀甲护法眷属,仅0.15米。从造像题材看,几乎全是西藏格鲁派的崇拜对象,居于中心的宗喀巴大师像刻于全山最高处。海棠山摩崖造像彰显出蒙古族、藏族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在辽宁地区的反映。
草原丝绸之路的主干道是由新疆的伊犁出发,向西经过南西伯利亚,经过辽阔的亚欧草原,到达北海沿岸,直到拜占庭、希腊等地。而向东从伊犁、哈密地区出发,途经额济纳、呼和浩特、大同、张北、赤城、宁城、朝阳、义县、辽阳,经朝鲜而到达日本。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也是连接农耕与草原两种文化的纽带与桥梁。多民族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碰撞、融合、升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辽宁作为中国唯一的四种文明交汇地(农耕游牧渔猎与海洋文明),一直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辽宁在草原丝绸之路承担着连接中国与东亚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是草原丝绸之路上历史悠久、辐射广泛、影响深远的重要节点。
作者:裴永亮(-),男,山西大同人,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北方民族史研究。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