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票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总书记走过的这条滨江新岸线真美本报揭秘 [复制链接]

1#


  核心提示


  近年来,上海市推动*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为上海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习近平总书记11月2日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视频来自央视新闻,时长45秒)


  正值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对“两江四岸”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调研,并联合重庆日报向市民征集对“两江四岸”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之时,上海的成功经验,无疑对重庆正在建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老旧社区改造和城市更新、“两江四岸”规划建设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本报派出采访小组赶赴申城,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主题采访。


  夕阳的余晖均匀地洒在*浦江面,橙色的老塔吊如同新锐的装置艺术熠熠生辉,大片进入盛花期的粉黛乱子草如云雾如轻纱,老仓库改造的“绿之丘”小清新中透着浓浓工业风……

▲陆家嘴、外滩、*浦江的全景令人陶醉。


  10月29日傍晚,杨浦滨江杨浦大桥西侧的景观步道上,市民宋瀛兰迎着江风,看着儿子与小伙伴追逐嬉闹。


  如今,对于上海市民来说,在*浦江两岸的滨水空间运动休闲、看展览品艺术、赏绿植吹江风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视频来自看看新闻)


  这一切,源于年12月31日45公里岸线的全线贯通,上海最精华、最核心的*浦江两岸,以前所未有的美丽姿态,重回市民的怀抱。


  那么,让工业遗存、历史建筑、公共设施、休闲空间串起*浦江一江两岸,上海是如何做到的?

规划

贯通工程曾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份“指挥棒”式的文件的出台迫在眉睫


  38岁的宋瀛兰家住杨浦区,虽然离*浦江不远,可她却从来没有走近江边。在她心里,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


  数年前,那里还是封闭隔离之地,随处可见旧厂区的高耸围墙、生锈的金属大门,以及“闲人莫入”之类的标牌。


  直到年的最后一天,宋瀛兰终于走进离家最近的杨浦滨江。她第一次在这里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美丽的江景——就在这一天,*浦江岸线45公里全线贯通。

▲杨浦滨江,原电站辅机厂东厂仅存的单层仓库,如今有了新名字——“共生构架”。


  事实上,几个月前,杨浦大桥以西的2.8公里岸线就已经提前贯通开放。宋瀛兰一直等待着45公里贯通这个最隆重时刻的来临,在辞旧迎新的这一天走进它。


  而在今年9月28日以后,随着杨浦滨江南段大桥以东2.7公里公共空间(杨浦大桥至杨树浦发电厂)向广大市民开放,宋瀛兰更是见识了“工业遗存博览带、原生景观体验带、三道交织活力带”的“三带”融合,滨水生活成了她与家人的日常。


  杨浦滨江工业风格突出,虹口滨江海派文化资源丰富,*浦滨江历史底蕴深厚,徐汇滨江艺术氛围浓郁,浦东滨江环境闲适安逸……一幅更开放、美丽、人文、绿色、活力、舒适的江岸画卷徐徐展开。

▲虹口滨江一隅。


  重庆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的贯通,涉及浦东、杨浦、虹口、*浦、徐汇五区,以往都是各自开发建设,风格、标准都不统一。


  贯通工程,曾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本世纪初,上海启动*浦江两岸的综合开发。其时,上海就确定开发*浦江两岸,基本原则为“百年大计、世纪精品”。


  “浦江两岸曾经是上海的工业岸线,这里码头、工厂密布。”长期从事地方史研究的上海市年鉴学会秘书长王继杰向记者介绍。

▲杨浦滨江,曾经的老厂房现在已成为景点。


  公共空间零散、可达性差、亲水性差、形式单一、断点较多、配套不足、*浦江两岸空间的土地权属复杂等,都是*浦江两岸公共空间曾面临的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十二五”末,两岸45公里实际贯通率不足50%。


  贯通工程需要一份文件,建立统一的目标、原则和价值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浦江两岸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和设计工作。


  于是,一份“指挥棒”式的文件的出台迫在眉睫。


  年,是贯通工程的关键之年。这一年,上海市委、市*府明确提出,齐心协力把*浦江两岸建设成为全市人民共享的公共空间,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到年年底基本实现贯通开放,将上海最精华、最核心的*浦江两岸开放给全体市民。


  也是在这一年,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景观分院副院长钱欣和他的团队开始编制《*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导则》制定过程中征求了同济大学等高校专家的意见,还问计于民,引入公众参与。编制团队向上海市民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调查问卷显示,青年组有文化类的活动需求,中老年组有健身类的活动需求,这为《导则》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最终,耗费十几个月,经过不下3次结构性的大改和数十次的调整,《导则》问世。


  《导则》最大的亮点在于不再以区来划分,而是将滨水公共空间整体分为三类空间形态——以自然景观为主的自然生态型、以文化休闲为主的文化活力型以及工业遗迹为主的历史风貌型。在统一“指挥棒”下,各区再结合自身优势,打造本区域特色亮点。

保护

开发*浦江两岸,一定要杜绝大拆大建、刻意雕琢。在两岸的开发中,工业遗存、历史建筑都被妥善地保护


  裸露的混凝土结构,粗犷的漏斗形状建筑……这是徐汇滨江段原北票码头用于煤炭运输的构筑物——煤漏斗。


  10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一下子就被美术馆旁巨大的煤漏斗吸引。

▲徐汇滨江,龙美术馆外观。


  北票码头始建于年,曾是上海港装卸煤炭的专用码头。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槟介绍:“过去,每隔7分钟,这里就有一辆运煤车开出,把煤运送到上海的各个区变成煤球、煤饼。”


  在徐汇滨江的开发中,运煤的传送带留下来,煤漏斗也留下了。“传统能源时代的工业遗存留下来,与今天的美术馆结合,形成一种文化建筑、一种时尚建筑,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公益功能的建筑。”徐槟说。


  “开发*浦江两岸,一定要杜绝大拆大建、刻意雕琢,在贯通和安全的基础上,把原来的底子慢慢‘着色’。”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市重大办常务副主任、市“一江一河”办常务副主任朱剑豪表示。


  在*浦江滨水公共空间,除了绿地、广场、步道,几乎找不到显眼的、崭新的标志性建筑,但工业遗存、历史建筑都被妥善地进行保护。


  今年9月28日,杨浦滨江南段杨浦大桥以东2.7公里公共空间正式开放,加上此前贯通的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总计5.5公里。


  杨树浦发电厂、杨树浦煤气厂、上海电站辅机厂、上海制皂厂等工业遗存走出历史尘埃,首次重回市民生活。


  年定居上海的重庆云阳人李永强住在杨浦区隆昌路,他第一时间来到杨浦滨江“打卡”,“第一感觉就是浓浓的工业风和滨江完美融合。”


  杨浦滨江,这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的老工业区,浓缩了上海城市文明崛起的历史。


  王继杰介绍,杨浦滨江所在的杨树浦工业区曾是上海乃至近代中国最大的能源供给和工业基地,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记载了上海百年市*、百年工业的城市发展历史。


  中国近代最长的、最高的钢结构厂房,中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杨浦区至今还保留了大量极具特色的工业遗产。


  “开发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历史的特别是近代工业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或者说是一种城市记忆保留下来。”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委书记、董事长左卫东表示:“不是高大上的就是世界级的,而是要做出独一无二的滨水岸线。一个区域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文化的引领非常重要。杨浦滨江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底蕴和工匠精神,我们要讲好百年工业遗存的故事。”


  杨树浦水厂,曾是杨浦滨江带上最长的“断点”。

▲已建成一百三十六年至今还在供水的杨树浦水厂。记者雷太勇摄


  这座年建成的英式城堡建筑,是全国供水行业建厂最早、生产能力最大的地面水厂之一,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迄今还为杨浦、虹口、普陀、宝山等区多万市民供水。


  可是,既要确保水厂生产设施安全,又要实现米断点的贯通,不绕道而行,怎么办?


  为此,同济大学设计团队决定用一座多米的亲水栈桥来联通两头。栈桥与厂区距离3.5米,设计以“舟”为原型,抽象演绎出格栅钢结构和整体木结构具有的漂浮感的形态单元。


  如今,在原本看不到江水的地方,市民也能感受到*浦江的温度与水厂这座历史文物建筑的风采。


  正如同济大学建筑系副主任章明所言:“城市的发展不是推翻重建,而应当像底片叠加,色彩越来越丰富。”


  还有一些建筑,虽然不是文保单位,但设计团队在设计中发现其历史价值,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抢救”下来。


  比如杨浦滨江的上海制皂厂旧址留下的污水处理池,原本不属于保护范围,致正建筑工作室主持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张斌到现场看过之后提出,能否将其打造成一个肥皂博物馆。


  “肥皂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其中有关于生活的记忆。”张斌说,最终,他们通过方案保留下了6个污水处理池,将其变身为具有展示和互动功能的“皂”梦空间。


  “设计是没有边界的,在*浦江两岸的滨水空间开发中,设计师通过自己的专业意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张斌表示。


  电站辅机厂东厂,其前身是上海锅炉厂,在滨江仅存一层单层仓库。如今,它有了一个新名字——“共生构架”。


  记者在“共生构架”现场看到,仓库南立面与西立面墙长满了爬墙虎,充满历史感的砖墙在波斯菊、水兔子狼尾草的掩映下生机盎然。


  然而,按照最初的方案,这里只能保留仓库墙壁的外表面。但是,当杨浦滨江公司总工程师张洪新第一次走进这座老仓库时,斑驳的内墙上还保留着或横或竖的构筑物,置身其中,他仿佛看到了数十年前车间里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城市在发展和进行产业转型,但这些印记却保存着逝去时代的记忆。


  “把两个墙面都留下来!”这是设计团队达成的共识。


  可是,这并非易事。倔强的设计团队先后推翻了十多个方案,经过6个月的反复讨论验证,最终采用“包钢加固法”,同时将原有的爬墙虎剪成一段一段重新培育,这才有了今天的“共生构架”。


  10月25日下午,记者在这里偶遇一群上海电站辅机厂的退休职工,他们回到曾经的工作单位所在地,欣赏着美丽的江景,开心地唱着京剧《沙家浜》“智斗”选段。灿烂的笑容浮现在他们脸上,或许,此刻他们的思绪已经飘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温度

塑造滨水空间的最终落脚点是“人”。在一江两岸的滨水公共空间中,处处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航拍上海市杨浦滨江。(杨浦区委宣传部供图)“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10月28日,阳光和煦,在*浦滨江南外滩滨水岸,记者发现一组装置作品,人一凑近,“金嗓子”周璇《夜上海》的歌声缓缓流出。
  这组名为《时光回响》的作品,由一根支架和红、蓝、紫3种颜色老唱片形状的构建组成,远远望去如同彩色风车。
  *浦区滨江办副主任姜澳米介绍,通过感应,当游客走近时,它就会通过共振音响发出声音。“这些声音有老上海的叫卖声,有外滩的钟声,还有上海的老歌,让人瞬间穿越到从前,体会到上海文化的乡愁与传承。”
  塑造滨水空间的最终落脚点是“人”,因此,在一江两岸的滨水公共空间中,处处以人为本,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徐汇滨江将龙腾大道的建设整整抬高了两米,市民驱车就可观赏江景。
  *浦滨江南外滩滨水岸“时光回响”装置,游客可从中体会上海文化的乡愁和传承。杨浦滨江新亮相的2.7公里,超过一半的区域大幅后退二级防汛墙设置,营造高位观江视线,增加临水空间,极大提高了市民的观江体验。
  *浦滨江公司副总经理张湧介绍,为了“还江于民”,南外滩在滨江岸线设计了很多水生植物养殖区,防汛墙靠后,老百姓可以近距离地感受*浦江的气息。
  实现“还江于民”,也需要利益主体的“断舍离”,让滨江岸线切实成为百姓可以亲近的公共空间。朱剑豪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没有让步和协调,滨江沿岸工程就会像五颜六色的跑道,上面的人各行其道。
  作为*浦江码头岸线的资源代表,上海地产集团全力配合浦东、*浦、杨浦等区段建设要求,主动停止、拆除相关陆域、水域上的经营性业务,把码头岸线清理后腾空。在腾挪空间的过程中,地产集团共清退了10余家客商,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拉锯战式的谈判上百次。
  以人为本,还体现在滨水空间各种公共设施的添置、各种贴心的设计上。
  位于杨浦滨江秦皇岛路码头轮渡站二楼的杨树浦驿站,同时也是杨树浦*建服务站。秦皇岛路码头轮渡站对面,立着“*埔码头旧址”的木牌。
  *浦码头是杨浦滨江的红色地标。当年,包括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在内的6批名有志青年先后从*浦码头登船赴法,探寻中国之路。
  杨树浦驿站秦皇岛站为一座透明的玻璃屋子,玻璃外墙上书“杨树浦驿站”几个大字,旁边有一组明显的指示图标:无线网络、直饮水、洗手间、互动体验……
  记者走进这座多平方米的驿站,一圈船舷形的原木架子上放着各种书籍、本地演出信息、旅游小册子;架子中间有一台白色的饮水机,提供冷热水。
  在互动体验区,市民游客通过转动面前的“舵轮”,就可以观看杨浦滨江沿岸的美景,还可以通过文字或音频了解其中任意一栋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工作人员张蒨告诉记者,驿站的全称叫做杨浦滨江*群服务站杨树浦驿站,在杨浦滨江共有8个,除了在这里进行*建活动、红色文化展示和宣讲,还汇聚了志愿者联盟,每天都有志愿者来帮忙,特别是双休日,复旦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踊跃加入。同时,驿站也是市民、游客的休憩场所,里面的一切服务都是免费的。
  杨浦滨江的儿童游玩区。在杨浦滨江的建设中,滨江段有很多路面铺设了钢格栅,人在上面行走可以直观地看到格栅下面江水的潮涨潮落。
  这小小的格栅,也经过了建设团队的反复论证。据了解,为了找到最适合民众需求的方案,团队成员甚至穿上高跟鞋去测试格栅板的行走体验。就是经过这样的“抠细节”,才带给在此游玩的人们舒适的体验。
  整个*浦江滨水空间,随处可见老枕木做的座椅、覆盖不同年龄段的体育设施、提供便民服务的驿站、公共厕所、各色植物……市民和游客来此,感受到的是自在与惬意、轻松和野趣。生长

滨水空间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断地在生长、不断地被赋能

蓝天白云的映衬下,5个白色巨形罐子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是今年春分时节正式开放的上海油罐艺术中心。该中心所在地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上海龙华民航机场,中心的主体结构建筑,是原来的机场储油罐。
  徐汇滨江,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在它之前,徐汇滨江沿江蔓延8公里的龙腾大道上,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等场所已经落成多时。
  “滨水空间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断地在生长、不断地被赋能。”张斌认为,45公里岸线的公共空间正式全线贯通后,滨水空间仍在不断生长,一些废弃的老建筑也通过文化艺术赋能,产生出新的形态,发挥出新的功能。
  在杨浦滨江,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开幕以后,国内外著名艺术家为这里量身定做,将留下20件永久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目前已经有9件作品到位。
  就在距离左卫东办公的“绿之丘”百米远的滨江步道上,白色的鸟、小猫、兔子、树叶、海豚等图案构成了一件大地艺术作品,布满整个步道,在金灿灿的夕阳中,与不远处的老塔吊、栓船桩结合,产生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这也是滨水空间生长性的体现。左卫东告诉记者,这件作品是艺术家与社区的小朋友共同完成的。还有一些公共艺术作品正在创作中,创作完成后,它们都将永久地留在杨浦滨江。“可以想象,以后小朋友走到这里,会说‘这个翅膀是我画的’‘这个嘴巴是我画的’,艺术的感染力就这样产生了。”
  与此同时,更多的业态入驻*浦江滨水空间。
  徐汇区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张寅孜介绍,徐汇滨江正布局西岸传媒港、西岸智慧谷、西岸金融城,构建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创新金融三大产业互为支撑的国际创新创意产业链。
  左卫东表示,“百年前,杨浦是重工业产业,那么百年后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根据杨浦‘后工业、新百年’的理念,我们希望围绕‘设计’这个产业来做文章,比如‘文化+设计’‘设计+科技’等。”
  事实上,从公共岸线的贯通看,在年底贯通45公里滨水空间后,它的“生长”一直没有停止。
  最北端,从杨浦大桥向复兴岛延伸;最南端,从徐浦大桥向吴泾地区行进……共计5.5公里左右的全新公共岸线,有望在明年年底贯通。
  这意味着*浦江两岸的滨水绿道,长度上已经比肩纽约51公里的曼哈顿滨水绿道。
  蓝天白云下的上海*浦滨江南外滩滨江。比长度更重要的是,上海将通过以*浦江滨水空间为代表的绿道系统建设,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推动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朱剑豪表示:“地处核心区位、串联各辖区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正在按照建设世界级滨水区的目标,发挥更高能级的生态效应。”
  年,浦江两岸启动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迈向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愿景,打造为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成为“全球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台”。记者注意到,原来的上海市*浦江两岸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今年7月起已被上海市“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替代,这意味着,苏州河的水岸空间再造,要和*浦江滨水空间建设放在同一平台上推进。
  “过去一百年,我们的先辈把*浦江两岸建设起来;我们这代人,在这个年代把滨江打通了;再过一百年,我们的后人也会记得这项伟大的工程。”在一次视察中,一名上海市*协委员有感而发。
  可以预见,“生活秀带”未来可期。

记者手记:

我们究竟该学些什么

(点击下图查看具体内容)

?

记者:李健兰世秋

摄影:齐岚森

编辑:柏云辉

校对:陈韫宇

审核:何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